履歷表的秘密(3) |
---|
出處 / 1111測評中心 出刊日期 / 2009/08/17 |
什麼樣的測驗才「可信」?──所謂信度,主要是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在不同時間、不同測驗條件下所得分數之間保持一致,而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一位應屆生應徵時測驗顯示責任心非常強,但錄用進來半年以後再測,發現責任心又變差了,這就是測驗的信度不足導致的。此外,信度還反映了測驗中得到的分數與他的「真實分數」之間的接近程度,這就是很多HR擔心的問題:「測驗顯示他的人際影響力很強,可是他的人際影響力真有這麼強嗎?」因為心理測量與物理測量一樣,都存在著無法消除的誤差,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無誤,而且人的行為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變動,所以,心理測量比物理測量的誤差來源要更多。信度就是衡量了誤差大小的指標,信度越高,誤差越小。那麼,一個測驗的信度達到多少,企業才可以放心的使用呢?從專業的角度來說,能力測驗的信度應在0.90以上,人格(性格)、興趣等測驗的信度通常在0.75以上,如果測驗整體的信度在0.65以下,就不宜使用。 什麼樣的測驗才「有效」?──測驗的第二個指標—效度,效度的定義是:「與測量目標有關的真實分數方差與總分方差的比率」,通俗的說,也就是測驗是否精確的測量出想要測的東西。例如,一個測量影響力的測驗,由於測驗題目編制的不好,實際上測量的是受測者的性格外向性,儘管二者之間有一定關聯,但並不是外向的人就善於影響他人,內向的人就不善於影響他人,這就是測驗效度不足導致的。又如,有些受測者在參加測驗時,往往不按照自己的真實情況做答,而是按照一些社會上普遍認可的標準來答題,也就是「裝好」,這種情況在招聘中更加常見,像「我在接人待物方面總是不太成功」這樣的題目,有些應聘者為了給招聘單位留下擅長人際交往的好印象,即使這句陳述符合自身情況也不願意承認,而是會在答案中選擇「不符合自己」,這就會導致測驗測量的不是工作所必需的特質,而僅是應聘者的偽裝傾向,這樣的測驗效度就很低。顯而易見,如果在招聘中運用這類效度不足的測評工具,會嚴重影響招聘的準確性,進而影響組織績效。避免這種偽裝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在測驗中加入專門的「測謊量表」針對受測者是否真實做答進行鑑別,從而提高效度,像明尼蘇達多向人格測驗(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埃森克人格問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這些經典的測量工具中都包含測謊量表。 反映測驗效度高低的指標有多種,例如內容效度、構念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等,與信度不同,效度由於指標多樣複雜,沒有一個簡明的標準。但專業的測評工具供應商是能夠出示測驗之效度證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