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測驗情報站 > 測評的發展史
測評的發展史
出處 / 1111測評中心 出刊日期 / 2009/08/26

  測驗評估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古老,是因為人才測評的思想和實踐自古代便已形成,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開始有考試制度,它是統治者用以選拔官員的重要方式;年輕,則是因為自二十世紀初開始,現代的測評理論和技術才逐漸形成和發展,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無論在生產或生活方面,人與人之間存在「個別差異」的現象日益明顯。外國於19世紀末期,最早在教育和醫療兩個方面對測量個別差異的方式與測評技術開展研究,並且在智能障礙的鑑別及精神疾病的診斷上有很大的進步。智能障礙是指在智能發展方面有明顯的缺陷,對於這樣的兒童需要鑑別出來給予特殊教育或訓練。精神病患者是指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異常,需要診斷出來給予特別看護與治療。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多的學者轉向個別差異的研究,致力於透過不同的途徑,採取各種方式開發鑑別和測量的方法與工具。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 比奈(Alfred Binet)將智力視為人的一種高級且複雜的心理能力,進行透過觀察多種簡單的行為活動檢測以構成智力的各項因素,從而瞭解一個人的智力水準時,才成功發明出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比奈-西蒙量表」,比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將其用於鑑別學習學校課程需要特別幫助的學生。此後,心理測驗被公認為是測量個別差異的有效工具,西方的測評領域也更加蓬勃地發展。   隨著第一個心理測驗的產生,專家們致力於開發、編制和運用心理測驗。起初,主要還是用於教育和臨床診斷領域。心理測驗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應用範圍,則是受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隨著美國宣告參戰,許多心理學家參軍並開始為戰爭服務。他們認為選拔與分派官兵的任務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個別差異。不過軍隊有一百多萬人,只能採取大規模的團體施測,因此編制出陸軍甲種測驗。但後來發現士兵的文化背景不同,會影響到測驗效果,於是又出現了非文字的陸軍乙種測驗。這樣從1917年3月至1919年1月間,共有兩百多萬名官兵參加測試,並有令人滿意的成效。   

  戰後不久,用於測驗官兵一般智力的陸軍甲種測驗和陸軍乙種測驗被迅速應用於美國社會,心理測驗因此而出名。20年代,為各個階層、各族群所設計的智力測驗陸續出現。同時,因應工業的人才甄選和工作需要以及職業諮詢興起,心理學家又開始編制各種職業的能力測驗,主要包括音樂、文書、機械和藝術等方面的特殊能力測驗。在將職業選擇與個人特質相結合的方面,美國學者斯特朗(E.K. Strong)作出重要成績,他於1927年編制出版世界上第一個職業興趣測驗-「斯特朗男性職業興趣量表」。   

  到40和50年代,心理測驗學家開始評估求職者的「職業適合度」,也就是,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所謂的人職適配性。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心理學家需要事先對求職者進行一次簡單的診斷面談,然後進行一系列紙筆測驗,包括能力測驗、投射性測驗。60年代以後,評價中心技術發展並在許多大公司開始應用,使得測評物件不僅僅是以普通員工為主,而且擴展到中高層管理人員。由於評價中心技術運用了測驗、面試和情景模擬技術,使其測評效果比原來更具可靠性和有效性。由於評價中心的有效性較高,目前此技術已成為西方評價各層管理人員的主要技術工具。   

  綜合上述,測評技術在西方已得到廣泛而深入的應用,測評在西方已形成一個產業。對於個人而言,在生活中,不論是升學、就業,還是晉升、考核,幾乎都要經歷各種測試。